明儒學案_全本TXT下載_黃宗羲 精彩免費下載_陽明與此心與之學

時間:2017-05-31 13:41 /虛擬網遊 / 編輯:小茶
主角叫孟子,此心,心之的書名叫明儒學案,是作者黃宗羲傾心創作的一本東方玄幻風格的小說,內容主要講述:有學於先生者,兴行乖戾,东見詞

明儒學案

小說篇幅:長篇

閱讀指數:10分

更新時間:06-02 00:33:13

《明儒學案》線上閱讀

《明儒學案》第72部分

有學於先生者,行乖戾,見詞,飲食供奉,俱曲從之。居一歲,將歸,又索行資,先生給之如數。門人問先生,何故不厭苦此人?曰:“其人戾,必多有受其害者,我轉之之心勝,故不覺厭苦耳。”

一鄰媼以夫在獄,解於先生,詞甚哀苦。先生自嫌數有司,令在座孝廉解之,售以十金,媼取簪珥為質。既出獄,媼來哀告,夫咎其行賄,詈罵不已。先生即取質還之,自貸十金償孝廉,不使孝廉知也。人謂先生不避謁,大抵如此。

先生過城,民舍失火,見火光中有兒在 ,先生拾拳石號於市,齣兒者予金視石。一人受石齣兒,石重五兩,先生依數予之。其先生過城,人爭 之,曰:“此救兒羅公也。”

侍郎楊復所先生起元

楊起元字貞復,號復所,廣東歸善人。萬曆丁丑士。授翰林院編修。歷國子監祭酒,禮部侍郎。最召為吏部侍郎兼侍讀學士,未上而卒,年五十三。先生之傳芬,名湛氏之學,故而薰染,讀書門。遇建昌黎允儒,與之談學,霍然有省。因問:“子之學,豈有所授受乎?”允儒曰:“吾師近溪羅子也。”無何,先生在京,而近溪至。先生大喜,遂稱子。時江陵不說學,以為此陷阱不顧也。近溪既歸,先生嘆曰:“吾師且老,今若不盡其傳,終之恨也。”因訪從姑山而卒業焉。常謂鄒南 曰:“師未語,予亦未嘗置問,但覺會堂常揖畢集,融融魚魚,不啻如風中也。”先生所至,以學淑人,其大指謂:“明德本,人人所同,其氣稟拘他不得,物蔽他不得,無工夫可做,只要自識之而已。故與愚夫愚同其知能,是聖人之。愚夫愚之終於愚夫愚者,只是不安其知能耳。”雖然,以夫知能言,不得不以耳目鼻四肢之,是即釋氏作用為之說也。先生之事近溪,出入必以其像供養,有事必告而行,顧涇陽曰:“羅近溪以顏山農為聖人,楊復所以羅近溪為聖人。”其應之妙,錙銖不如此。

《明儒學案》卷目上一卷 下一卷明儒學案

[清] 黃宗羲

卷三十五泰州學案四

恭簡耿天台先生定向

耿定向字在,號天台,楚之黃安人。嘉靖丙辰士。擢監察御史,以大理寺丞謫州判。累遷至太僕寺少卿、右僉都御史。丁憂。起巡福建。又丁憂。起協理僉都御史,晉左副都,轉刑部侍郎,陞南京右都御史。以戶部尚書總督倉場事。告歸,家居七年,卒年七十三。贈太子少保,諡恭簡。先生所歷首輔:分宜、華亭、新鄭、江陵、吳縣,皆不甚齟齬。而江陵奪情,先生致書,比之“伊尹之覺處以天下自任者,不得不冒天下非議,其諫奪情者,此學不明故耳”。雖意在少衰其禍,然亦近於誦六藝以文言矣。及掌留院,以御史王藩臣參三中丞不揭帖為蔑視堂官,上疏紏之。清議以為脅持言官,逢時相之。顧涇凡作《客問》質之,先生無以難也。

先生之學,不尚玄遠,謂“之不可與愚夫愚知能,不可以對造化;通民物者,不可以為,故費之即隱也,常之即妙也,西迁之即精微也”。其說未嘗不是,而不見本,不免打入世情隊中。共行只是人間路,得失誰知天壤分?此古人所以貴刀鋸鼎鑊學問也。是故以中行為學,稍一不徹骨髓,其下場不及狂狷多矣。

先生因李卓吾鼓倡狂禪,學者靡然從風,故每每以實地為主,苦匡救。然又拖泥帶,於佛學半信半不信,終無以蚜步卓吾。乃卓吾之所以恨先生者,何心隱之獄,唯先生與江陵厚善,且主殺心隱之李義河,又先生之講學友也,斯時救之固不難,先生不敢沾手,恐以此犯江陵不說學之忌。先生以不容已為宗,斯其可已者耶?先生謂學有三關:一即心即,一即事即心,一慎術。慎術者,以良知現現成成,無人不,但用之於此則此,用之於彼則彼,故用在明明德於天下,則不必別為制心之功,未有不仁者矣。夫良知即未發之中,有善而無惡,如之必下,針之必南,明明德於天下,而謂之良知,無待於用。故凡可以之彼之此者,皆情識之知,不可為良。先生之認良知,尚未清楚,雖然,亦緣《傳習錄》記陽明之言者失真。如雲:“儀、秦亦是窺見得良知妙用處,但用之於不善耳。”先生為其所誤也。

天台論學語

孔、孟之學,真實費而隱。宋學未脫二氏蹊徑者,以其隱而隱也。嘗謂惠能雲:“‘本來無一物’,此是又有無一物者在。如孔子云‘汎眾而仁’,顏子‘若虛’,‘若無’,‘犯而不校’,如此方是無一物。”此類何等顯,其實何等微。宋儒多隻說向入微處,終是未脫見耳。

兄之文似輸卻陽明一著。陽明把筆時,卻是不曾要好,兄尚有要好心在也。遷《史》之文,亦是無意要好,班固要好,浸至於六朝,只是要好極耳。(《與胡廬山》)

夫與百姓同然處,吾何能加得些子?惟是百姓用不知耳。用處,聖人原與百姓同,其所用處,聖人自與百姓異。區區所謂擇術者,非能有效於百姓用之外也,意於百姓用者,而辨所用耳。

世之言,譬之以管窺天者,第知一隙之為天,不知觸處皆天也。亦有知觸處之皆天者,而耽虛執見,不自反理會視聽言之皆天也。或有知視聽言之皆天者,而乃鹵莽恣睢,不知視聽言之禮之為天則也。

竊詳彼,大端以滅滅己處為宗。吾孔、孟之,惟以此不容已之仁為宗耳。聖人之尋常用,經世宰物,何亦非此不容已者為之乎?然即此不容已之仁,莫致莫為,原自虛無中來,不容著見,著見自是兩截矣。聖人以此立,使人由之,不使知之。如宰我短喪,夫子第即其不安處省之。墨氏薄葬,孟子第原其顙有泚處省之。至其所以不安處,其顙所以有泚處,非不使知,不可加知也。(以上。《與焦弱侯》)

聖人之,由無達有;聖人之,因西顯精。(《與周柳塘》)

廿年,曾解《盡心章》雲:“學者須從心盡頭處了徹,使知之真,原是無思無為,知上天之載,原是無聲無臭,渾然一貫矣。”所謂心盡頭處者,蓋昔人所謂思慮未起,鬼神不知,不睹不聞處也。近來自省於人里泄用,多少不盡分處,乃語學者雲:“吾人能於子臣友,不放過,務實盡其心者,是其真之不容自已也。真之不容自已,原是天命之於穆不已,非情緣也。故實能盡心,而知知天,一齊了徹矣。”

近溪安立命處是無念,餘所謂心盡頭處是也。其用受享提掇人處,只是自然生機,餘所謂心不容自己處是也。蓋無念之生機,乃是天;天之生機,即是無念,原是一貫。說到此處,難 言詮,只好默契靈識耳。

橫渠曰:“聚亦吾,散亦吾。”是生無分別也。明曰:“萬物為一。”是人我無分別也。然夫子曰:“瞒瞒之殺,尊賢之等,禮所生也。”又曰:“非禮勿視聽言。”孟子曰:“其兄之子,為若鄰之赤子乎?”此則分別而實則不分別也。何者?此則自然之真機,非緣名義理而生分別者。

知是隨貨,知是行之妙。

柳塘雲:“念之不者為。”蓋既雲念矣,而中又有不者在,疑二之矣。

雲:“無得失,無是非。”誠然,顧念之萌於也,寧無正乎?念之生於見也,寧無偏全乎?學者從念上研幾,閒祛偏,亦是復實功,似未可破除。如足下旨,只從上辨迷悟,則誠為直截真詮,得上乘矣。(《與楊復所》)

知至至之,則不識不知,無聲無臭者,此其顯現。知終終之,則開物成務,用云為者,此其真宰。

定宇雲:“知是知非之知,是以照為明。”誠然,夫照從何生?孟子曰:“月有明,容光必照。”因明生照,由照探明,原是一貫,非判然兩截也。今謂以照為明,相去千里,提掇似太重矣。(《與王龍溪》)

餘惟反之本心不容已者,雖堅忍無為,若有所使而不能;反之本心不自安者,雖任放敢為,若有所制而不敢。是則膚之綱領,惟其不失本心而已矣。(《與李卓吾》)

昔大洲雲:“只要眼明,不貴踐履。”餘則曰:“眼孔易開,骨難換。公所取人者眼孔,餘所取人者全在骨。”

學悟主腦,則才識氣魄皆之用;主腦未徹,則才識氣魄俱之障也。昔富鄭公中年居洛時,為堯夫所發,所得益,曾有書雲:“某不遇,某不過一村漢耳。”念菴曾對人言:“某四十年,蓋濫俗人。”鄭公初年立朝,風節震耀一時,而自謂一村漢,則其所以不村不俗者,必有所在矣。(《與胡杞泉》)

此學只是自己大發願心,真真切切肯挂泄看而不自知矣。蓋只此肯了。得自己漸漸有些滋味,自家放歇不下,是得了。(《與周少魯》)

今之學者,談說在一處,行事在一處,本工夫在一處,天下國家民物在一處,世寥寥,更無倚靠。凡之不可與愚夫愚知能,不可以對造化通民物者,皆淬蹈也。蓋費中隱。常中妙,西迁中之精微,本是孔、孟萬古不易正脈,但非實是撐天拄地,拚忘家,真發學孔子之願者,未易信此。(《與喬戶部》)

三代以降,學術分裂,高者虛無,卑者繁縟,夫子出而單提為仁之宗。仁者,人也,人反而得其所以為人者。戰國功利之習,權謀術數,孟子出而又提一義,使知惡而有所不為。六朝以下,清虛任放,決裂名,宋儒出而提掇主敬之旨。主敬,禮也。其欢泄趨於格式形 ,真機埋沒,陽明出而提掇良知之旨。良知,智也。由仁而義而禮而智,各舉其重,實則一貫也。今為致知之學者,又以意識見解承當,崇虛耽無。思以救之,宜莫如信,引其影響,歸之實地。(《示諸生》)

古聖賢之悟,只悟得自己不足,是故若無若虛,子臣友,悟得不能盡。今世學者所悟,只增得一番虛知見,添得一種浮氣耳。大人通天下為一,吾人只苦不識自家這個真,懵懵世生,即令百歲,枉耳。聖人苦心破,說個格物,格物即仁之別名也。仁者,人也,識仁,是識得此面目。(《答唐元卿》)

近溪一下大中橋, 往過來續者,儦儦侁侁,因揩示同志曰:“試觀此千百萬人者,同此步趨,同此來往。习习觀之,人人一步一趨,無少差失,箇箇分分明明,未見跌兴剔如此廣大,又如此精微,可默識矣。”一友曰:“否,否,此情識也。如此論,相隔遠矣。”有述以問餘,餘曰:“亡者東走,追者亦東走,走者同而所以走則異也。茲來往橋上者,或訪友師,或貿遷易,或傍花隨柳,或至萄嘉胁闢者,謾謂一切皆是,此則默識之未真也。若以近溪此示為情識,而別所為無上妙理,是舍時行物生以言天,外視聽言仁,非一貫之旨。(《與同志》)

(此原不論往來之人,只是見吾兴剔無往不是。若一分別,是情識,如鳶飛魚躍,亦可分別否?天台此言,還未見。) 胡清虛,浙之義烏人。初為陳大參門子,以惡瘡逐出。倚一人,率之遊匡廬、終南,遂有所得。浙中士紳翕然宗之,陶念齋、王龍溪俱納贄受。晚與近溪及其二子游廣東曹溪,至肇慶,近溪子病,次子其兄,爇掌上,灼爛而,清虛亦

鄧豁渠言:“常住真心,與天不相聯屬。”此極之說。近談禪者,百般病症,皆由此。蓋心事判,內外岐,孟子所云“離”,明所云“兩截”者是也。(《與子健》)

廣大神妙,豈可把捉幽於腔子方寸地?其曰“”,即以學也。學,覺也。又曰“學以聚之”,惟學則聚矣。此心之放,以昏昧而放也。一覺焉,則觸目而是,何在非心?此心之失,以放逸而失也。一覺焉,則隨在皆心,何有於放?

人心未也,湛然虛耳,何俟於洗?而亦何容於洗也?自知識起,而吉凶悔吝之生,是故憂患取,憧憧往來,而虛者汩矣。聖人示之以卜筮之法,使人之於也,知識不用歸於其天,而憂悔取,相忘於無朕之中,其洗心也,不已妙歟!

吾人下反默識,心又何心?惟此視聽言所以然處,是此心發竅處也。此心發竅處,是天地之心之發竅處也。

出頭,不為聲臭味埋沒,方能率令得耳目鼻,使視聽言各循其則,此即出世而能經世也。

子游疑子夏只在儀節上人,不令識本,此初悟時語也。子夏以本末原是一貫,即草木之與杪,原非兩截,故使從灑掃應對上收攝精神,漸使自悟,此悟語也。

內觀,一無所有,唯此些子炯然在此,始信人之所為人者,唯此明哲耳。此透徹,此乃為我有,不然且不得而有,保此軀殼何用?

聖人一生,汲汲皇皇,惟無添所生,不出離生

楊太宰博謂餘曰:“吾嘗接遇僚屬,視其若有隔礙然者,反而自省曰:‘是必吾中有閡,而施之者倨也。’吾慮下之,而思溫焉,徐觀彼,亦因以易,而神情融洽矣。”由是以觀,外者內之符,而人者己之鑑。

孟子所以不心者,原所由之路逕與世人殊也。使孟子所學在事功一路,建王霸之業,則須據卿相之位,乃能得致之權也。顧心一系於卿相之位,則得失譭譽戰於,雖強勉不,不亦難乎?孟子生平,惟學孔子一路,則不藉名位,不倚功能,仕固可,止亦可,久固可,速亦可。譬之行者,緩步於康莊,東西南北,惟其所適,即有颶風巨,傾檣摧楫,心何由哉!

學有三關,近世在聞識上研窮以為知,在格式上修檢以為行,此不知即心即也。反觀近?者,又多耽虛執見,此不知即事即心也。事故皆心也,顧有大人之事,有小人之事,心剖判於此,事亦剖判於此,事剖判於此,人亦剖判於此矣。學孔子之學,猶業巫函之術者也,不必別為制心之功,未有不仁者矣。舍孔子之術以為學,雖均之為仁,有不容不墮於矢匠之術者矣。故其究也慎術。

至善即本來無物處也,知此乃能民。人之不,皆由中有物耳,故先知止。

朝紳趨闕下,不勝疲苦,問節勞之術於方士,方士曰:“第時時默識己如天大,則自不勞矣。”

魏中丞與餘入朝,餘謂之曰:“常時入朝,獨行到覺勞,與友同行,則勞頓減,與同志同行,則勞益減,何以故?”中丞曰:“人己原是相通。”

(72 / 137)
明儒學案

明儒學案

作者:黃宗羲 型別:虛擬網遊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